螺杆泵维护检修规程
1 总则
1.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
1.1.1 本规程规定了螺杆泵的检修周期与内容、检修与质量标准、试车与验收、维护与故障处理.
1.1.2 本规程适用于石油化工单螺杆泵、双螺杆、三螺杆泵的维护和检修.
1.2 编写修订依据
HGJ 1039—79化工厂螺杆泵维护检修规程
GB 10885—89单螺杆泵技术条件
GB 110887—89三螺杆泵技术条件
GB11035—89船用电动双螺杆泵技术条件
GB 3852—83联轴器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
IS0 3945泵振动评价标准
SHS 01001--2004石油化工设备完好标准
《化工厂机械手册》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
《工业泵选用手册》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
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使用的日本川铁公司企业标准
2螺杆泵检修周期与内容
2.1 检修周期
检修周期见表1,根据运行状况及状态监测结果可适当调整检修周期.
表1 检修周期 月
2.2 检修内容与程序
2.2.1 小修项目
2.2.1.1 检查轴封泄漏情况,调整压盖与轴的间隙,更换填料或修理机械密封.
2.2.1.2 检查轴承. .
2.2.1.3 检查各部位螺栓紧固情况.
2.2.1.4 消除冷却水、封油和润滑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跑、冒、滴、漏等缺陷.
2.2.1.5 检查联轴器及对中情况.
2.2.2 大修项目
2.2.2.1 包括小修项目内容.
2.2.2.2 解体检查各部件磨损情况,测量并调整各部件配合间隙.
2.2.2.3 检查齿轮磨损情况,调整同步齿轮间隙. .
2.2.2.4 检查螺杆直线度及磨损情况.
2.2.2.5 检查泵体内表面磨损情况.
2.2.2.6 校验压力表、安全阀o
3检修与质量标准
3.1 检修前准备
3.1.1 掌握运行情况,备齐必要的图纸资料.
3.1.2 备齐检修工具、量具、配件及材料.
3.1.3 切断电源及设备与系统联系,内部介质冷却、吹扫、置换干净,符合安全检修条件.
3.2拆卸与检查
3.2.1 拆卸联轴器.
3.2.2 拆卸检查同步齿轮.
3.2.2.1 拆卸泵后端盖,检查垫片、止推垫片、轴承、轴向定位塞(单或三螺杆泵).
3.2.2.2 拆卸泵后端盖,拆卸检查轴承及密封(双螺杆泵).
3.2.3 拆卸前端盖,拆卸检查主、从动螺杆及密封. .
3.2.4 必要时更换端盖与泵体之间垫片.
3.2.5联轴器对中.
3.3 检修与质量标准
本标准为一般性的要求,对于不同的螺杆泵,以设备生产厂家设计指标为准.
3.3.1 螺杆
3.3.1.1 螺杆表面要求不得有伤痕,螺旋型面粗糙度为Ral.6,齿顶表面粗糙度为Ral.6,
螺旋外圆表面粗糙度为尺.l.6.
3.3.1.2 螺杆轴颈圆柱度为直径的0.25%D.
3.3.1.3 螺杆轴线直线度为0.05mm.
3.3.1.4 螺杆齿顶与泵体间隙冷态为0.11~O.48mm.
3.3.1.5 螺杆啮合时齿顶与齿根间隙冷态为0.11~0.48ram,法向间隙为0.10~o.29mm,
且处于相邻两齿中间位置.
3.3.2 泵体
3.3.2.1 泵体内表面粗糙度为Ra3.2.
3.3.2.2 泵体、端盖和轴承座的配合面及密封面应无明显伤痕,粗糙度为Ra3.2.
3.3.3 轴承
3.3.3.1 滚动轴承与轴的配合采用H7/k6.
3.3.3.2 滚动轴承与轴承箱配合采用H7/h6.
3.3.3.3 滚动轴承外圈与轴承压盖的轴向间隙为O.o2~O.06mm.
3.3.3.4 滚动轴承采用热装时,加热温度不得超过l00.C,严禁用火焰直接加热,推荐采用高频感应加热.
3.3.3.5 滚动轴承的滚子和内外滚道表面不得有腐蚀、坑疤、斑点等缺陷,保持架无变形、损伤
3.3.3.6 滑动轴承衬套与轴的配合间隙(经验值)如表2所示.
表2轴颈与滑动轴承配合间隙
转速/(r/min) |
1500以下
|
1500~3000
|
3000以上
|
间隙/mm
|
1.2/1000D
|
1.5/l000D
|
2/1000D
|
注:D为轴颈直径,rain.
3.3.3.7 滑动轴承衬套与轴承座孔的配合为R7/h6.
3.3.4 螺杆泵 密封
3.3.4.1 填料密封
a.填料压盖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.1~0.3mm.
b.填料压盖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为0.75~1.0mm,周向间隙均匀,相差不大于0.1mm.
c.填料尺寸正确,切15平行、整齐、无松动,接IZl与轴心线成45.夹角.
d.压装填料时,填料的接头必须错开,一般接El交错90.,填料不宜压装过紧.
e.安装填料密封应符合技术要求. .
液封环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.15~0.20mm.
液封环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一般为l.0~1.5mm.
填料均匀压人,不宜压得过紧,压入深度一般为一圈盘根高度,但不得小于5mm.
3.3.4.2 机械密封
a.压盖与垫片接触面对轴中心线的垂直度为0.02mm.
b.安装机械密封应符合技术要求.
3.3.5 螺杆泵联轴器
联轴器与轴的配合根据轴径不同,采用H7/js6、H7/k6或H7/m6.
联轴器对中偏差和端面间隙如表3所示.
表3联轴器对中偏差和端面间隙 rnlTl
联轴器型式
|
联轴器外径
|
对中偏差
|
端面间隙
|
径向位移
|
轴向倾斜
|
滑块联轴器
|
≤300
|
<0.05
|
<0.4/1000
|
|
300~600
|
<0.10
|
<0.6/1000
|
|
齿式联轴器
|
170~185
|
<0.05
|
<0.3/1000
|
2.5
|
220~250
|
<0.08
|
2.5
|
290~430
|
<0.10
|
<0.5/1000
|
5.0
|
弹性套柱
销联轴器
|
71~106
|
<0.04
|
<0.2/1000
|
3
|
130~190
|
<0.05
|
4
|
220~250
|
<0.05
|
5
|
315~400
|
<0.08
|
475
|
<0.08
|
6
|
600
|
<0.10
|
90~160
|
<0.05
|
2.5
|
195~220
|
3
|
280~320
|
<0.08
|
4
|
360~410
|
5
|
480
|
<0.10
|
6
|
. 540
|
7
|
630
|
3.3.6 同步齿轮
3.3.6.1 主动齿轮与轴的配合为H7/h6,从动齿轮与锥行轮毂的配合为H7/h6,锥形轮毂与轴的配合为H7/h6.
3.3.6.2 锥形轮毂质量应符合技术要求,内表面粗糙度为Ra0.8,如有裂纹或一组锥形轮毂严重磨损,厂值小于0.5mm时应更换(见图l).
3.3.6.3 齿轮不得有毛刺、裂纹、断裂等缺陷.齿轮的接触面积,沿齿高不小于40%,沿齿宽不小于55%,并均匀地分布在节圆线周围,齿轮啮合侧间隙为0.08—0.10mm.
4螺杆泵试车与验收
4.1 试车前准备
4.1.1 检查检修记录,确认符合质量要求. 、
4.1.2 轴承箱内润滑油油质及油量符合要求.
4.1.3 封油、冷却水管不堵、不漏.
4.1.4 检查电机旋转方向.
4.1.5 盘车无卡涩,无异常响声.
4.1.6 必须向泵内注入输送液体.
4.1.7 出入口阀门打开,至少应有30%开度.
4.2 试车
4.2.1 螺杆泵不允许空负荷试车.
4.2.2 运行良好,应符合下列机械性能及工艺指标要求:
a.运转平稳,无杂音.
b.振动烈度应符合SHS 01003 2004((石油化工旋转机械振动标准》相关规定.
C.冷却水和油系统工作正常,无泄漏.
d.流量、压力平稳.
e.轴承温升符合有关标准.
f.电流不超过额定值.
9.密封泄漏不超过下列要求:
机械密封重质油不超过5滴/min;轻质油不超过l0滴/min.
填料密封重质油不超过l0滴/min;轻质油不超过20滴/min.
4.2.3 安全阀回流不超过3min.
4.2.4 试车24h合格后,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,移交生产.
4.2.5 试车期间维修人员和检修人员加强巡检次数.
4.2.6 停车时不得先关闭出口阀. ’
4.3 验收 .
4.3.1 检修质量符合SHS 01001--2004((石油化工设备完好标准》项目内容的要求和规定,
检修记录齐全、准确,并符合本规程要求.
4.3.2 设备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或能满足生产需要.
4.3.3 设备状况达到完好标准.
5维护与故障处理
5.1 日常维护
5,1.1 定时检查泵出口压力.
5.1.2 定时检查泵轴承温度及振动情况.
5.1.3 检查密封泄漏及螺栓紧固情况.
5.1.4 封油压力应比密封腔压力高0.05~0.1MPa.
5.1.5 泵有不正常响声或过热时,应停泵检查.
5.2 螺杆泵常见故障与处理(见表4)
表4常见故障与处理
序号 |
故障现象
|
故障原因
|
处理方法
|
1
|
泵不吸油
|
吸入管路堵塞或漏气
吸人高度超过允许吸人真空高度
电动机反转
介质粘度过大
|
检修吸入管路
降低吸人高度
改变电动机转向
将介质加温
|
2
|
压力表指针波动大
|
吸入管路漏气
安全阀没有调好或工作压力过大,使安全阀时开时闭
|
检查吸入管路
调整安全阀或降低工作压力
|
3
|
流量下降
|
吸入管路堵塞或漏气
螺杆与衬套内严重磨损
电动机转速不够
安全阀弹簧太松或阀瓣与阀座接触不严
|
检查吸入管路
磨损严重时应更换零件
修理或更换电动机
调整弹簧,研磨阀瓣与座
|
4
|
轴功率急剧增大
|
排出管路堵塞
螺杆与衬套内严重摩擦
介质粘度太大
|
停泵清洗管路
检修或更换有关零件
将介质升温
|
5
|
泵振动大
|
泵与电机不同心
螺杆与衬套不同心或间隙大、偏磨
泵内有气
安装高度过大,泵内产生汽蚀
|
调整同心度
检修调整
检修吸人管路,排除漏气部位
降低安装高度或降低转速
|
6
|
泵发热
|
泵内严重摩擦
机械密封回油孔堵塞
油温过高
|
检查调整螺杆和衬套间隙
疏通回油孔
适当降低油温
|
7
|
机械密封大量漏油
|
装配位置不对
密封压盖未压平
动环和静环密封面碰伤
动环和静环密封圈损坏
|
重新按要求安装
调整密封压盖
研磨密封面或更换新件
更换密封圈
|
|